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701.“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可以说是从最低之物那里开始的一种上升,以及此后当秩序翻转过来时向最低之物的一种下降。这从“使者”的含义清楚可知,“使者(或天使)”是指主的某种神性事物或主之神性的某个方面,当圣言提到使者或天使时,他们就表示主的某种神性事物,或其神性的某个方面(参看1925, 2319, 2821, 3039节)。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表示神性真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他们被称为“神”的使者,因为当内义上论述的主题是真理时,经上就用“神”这个名,而当主题是良善时,经上就提“耶和华”(2586, 2769, 2807, 2822节)。这就是为何他们在此被称为“神”的使者,尽管紧接着“耶和华”的名就出现在“看哪,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这句话中;因为主题是良善所来自的真理,这真理在此由雅各来代表,如前面频繁所述。“在梯子上,上去下来”在至高意义上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进一步解释。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结合不能论及主的神性本身和祂的神性人身,除非同时这些属性被视为无限和永恒的,因为主里面的一切都是无限和永恒的,就存在而言是无限的,就显现而言是永恒的。至此的讨论表明,一言以蔽之,“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表示可以说从最低之物那里开始的一种上升,以及此后当顺序翻转过来时向最低之物的一种下降。
这种上升和下降的性质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来(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607, 3610, 3665, 3690节)。本节和接下来的几节经文描述了这种顺序,就是人重生的顺序;但由于教会对这种顺序一无所知,所以就让我来进一步描述它的性质。众所周知,人出生在他父母、祖父母,以及追溯到数个世纪的祖辈的性质中,因而出生在他们逐渐累积的遗传之恶中,以至于就来自他自己的东西而言,他无非是恶。结果,他的理解力和意愿已经被彻底破坏了;他凭自己根本不意愿任何良善,因而根本不理解任何真理。因此,他称之为良善,甚至信以为良善的,实际上是邪恶;他称之为真理,甚至信以为真理的,实际上是虚假。例如:爱自己胜过他人;渴望自己比别人好;贪恋别人的东西;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除非为了自己的缘故。人凭自己只渴望这些事,所以就把它们称为良善,也称为真理。更有甚者,若有人伤害,或试图伤害被他称为良善和真理的这些东西,他就会仇恨此人,还充满报复的想法。他渴望,甚至寻求毁灭这个人,并以之为乐;他越在自己里面实际强化这类意图,也就是越经常将这些意图付诸实践,就越沉浸于这种行为。
当这样一个人进入来世时,他仍有同样的渴望。他在世上通过实际生活所获得的实际性质继续存在,刚才所提到的那种快乐会被其他人明显感觉到。因此,这样一个人无法留在任何天堂社群,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比自己好;相反,他不得不留在某个地狱社群,因为那里的快乐与他自己的相似。这种性质在他活在世上时必须根除;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除非被主通过重生根除,也就是通过接受全新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全新理解力,换句话说,在这两种官能上变成新的。不过,为使这一切可以实现,他必须首先像小孩子一样重新出生,必须学习何为邪恶和虚假,以及何为良善和真理,因为没有这些知识,他就不能充满或发展任何良善。事实上,他凭自己只承认邪恶是良善,虚假是真理。
为达到这个目的,即把人变成新的,诸如与他以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认知并不完全相反的那种知识或认知会被灌输给他,如:一切爱都是从自己开始的;要先考虑自己,然后考虑他人;要向那些表面上贫乏、困苦的人行善,无论他们内心是什么样;同样,要向孤儿寡妇行善,仅仅因为他们被如此称呼;最后向总体上的仇敌行善,无论他们是谁;并且一个人这样做就可以赢得天堂。这些和其它类似概念就是适合他新生命的幼儿期的知识或认知,它们具有这种性质:它们因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以前的生命,或他以前生命的性质,所以也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正在以这种方式被引入的新生命。因此,它们是诸如允许凡有助于形成一个新意愿和一个新理解力的事物进入他们的那种概念。它们是最低的良善和真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就是从这些良善和真理开始的。由于这些最低良善和真理允许更内层或更接近神性真理的真理进入它们自己里面,所以人以前信以为真理的虚假也就被根除了。
然而,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不仅将这类真理当作记忆知识来学习,还当作生活的事来学习,因为他们实践这些真理。不过,他们对真理的实践始于主在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所灌输的新意愿。他们越是乐意接受这新意愿,就越乐意接受这些知识或认知,将其付诸实践并相信它们。相反,他们越不接受这新意愿,他们固然能学习这类真理,却越不将它们付诸行动,因为他们只关心记忆知识,却不关心生活,或说只关心学习它,不关心活出它。
这就是即将取代先前生命的新生命的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状态;而新生命的青春期和青年期的状态是这样:不再关注任何人的外在表现,而是关注他在良善方面是什么样:首先关注他在文明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然后关注他在道德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最后关注他在属灵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这时,他开始拥有良善,并首先热爱良善,从良善去爱这个人。最后,当他进一步被完善时,就注重向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行善,并照着他们里面良善的品质而提供帮助。最终他以向他们行善或帮助他们为乐,因为他在良善中感受到快乐,在支持它的观念或事物中感受到愉悦。他承认这些支持性的观念或事物为真理;它们也构成其新理解力的真理,而这新理解力是从属于其新意愿的良善中流出的。
他在这良善中感受到快乐,在这些真理中感受到愉悦到何等程度,就对他以前生活的邪恶感到厌恶,对其虚假感到不悦到何等程度。结果,属于以前意愿的事物与属于新意愿的事物分离,属于以前理解力的事物与属于新理解力的事物分离。在这种分离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对知道这些事物的情感,而是对实行它们的情感。因此,他现在明白其幼儿期的真理相对来说是颠倒的,这些真理一点一点地被带回到不同的顺序中,也就是说,它们的相互关系反过来了,以至于起初占据优先地位的,现在占据次要地位。他以这种方式明白,藉着他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真理,神的使者可以说沿着一架从地到天的梯子上升;但后来藉着他成年期的真理,神的使者可以说沿着一架从天到地的梯子下降。
60.当木星灵观看这个星球上的马时,在我看来,这些马比平常的小,尽管它们相当健壮、高大。这是由于这些灵人对自己的马所持的观念。他们说,他们也有马,但体格大多了;这些马在森林里狂奔,一看到它们,居民都很惊惶,尽管它们不会造成伤害。他们补充说,他们对马有天生的恐惧感。这使我不由得深思他们害怕的原由。马在灵义上表示由事实知识或记忆知识形成的理解力;由于他们害怕通过从世界所获取的知识发展这种能力,于是一种恐惧的流注由此而来。下文我们会看到,他们对构成人类学问的事实知识或记忆知识不感兴趣。马表示理解力(AC 2760-2762, 3217, 5321, 6125, 6400, 6534, 7024, 8146, 8148)。《启示录》中的白马表示对圣言的理解(AC 2760)。
6534.“马兵”表理智概念。这从“马兵”的含义清楚可知,“马兵”是指属于理解力的事物,因为“马”表示理解力(参看2760-2762, 3217, 5321, 6125节)。“马兵”表示属于理解力或领悟力的事物,这一点从以下经文进一步看出来:
耶和华独自引导他,耶和华使他乘驾地的高处。(申命记32:12, 13)
这论及古教会;“使他乘驾地的高处”表示赋予卓越、高级的理解力。
诗篇:
在你的威严中爬上你的战车,乘上真理、柔和、公义的道,你的右手必指教你奇妙的事。(诗篇45:4)
这论及主;“乘上真理的道(或圣言)”表示拥有对真理的纯正理解。又:
你们当歌颂神,赞美祂的名;尊崇那位驾云的,祂的名是耶和华。(诗篇68:4)
这也论及主;“云”表示圣言的字义(参看创世记18章序言, 4060, 4391, 5922, 6343e节);“驾云”是指在内义中,内义里面的真理就在它所能带来的一切聪明和智慧之中。
撒迦利亚书:
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张开眼睛看顾犹大家,使万民的一切马匹瞎眼。(撒迦利亚书12:4)
“马匹”表示理解力;“骑马的”或“马兵”表示领悟力。谁看不出“马匹”在此不是指马,“骑马的”也不是指骑马的人;而是指诸如能被惊惶和颠狂,以及瞎眼击打的某种事物?显然,这种事物属于理解力或领悟力。
“马匹”和“马兵”表示理智概念,在反面意义上表示推理和由此而来的虚假,这一点可见于启示录:
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拿着弓,并有冠冕赐给他。他便出来,胜了又要胜。就另有一匹马出来,是红的,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他们彼此相杀,又有一把大剑赐给他。我就观看,见有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启示录6:2, 4, 5, 8)
此处“马”和“骑马的”表示诸如与由真理构成的理解力有关的那类事物,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诸如与由虚假构成的理解力有关的那类事物,这从一切细节明显看出来。“白马和骑在它上面的”表示由从圣言所获得的真理所构成的理解力;“骑在白马上的”是指圣言方面的主,这在启示录(启示录19:11, 13, 16)已明确指出。“红马和骑在它上面的”表示由恶欲所产生的推理,这些推理向出自圣言的真理施暴;“黑马和骑在它上面的”表示摧毁理解真理的能力;而“灰色马和骑在它上面的”表示由这种摧毁所导致的诅咒。
就反面意义而言,“马”和“马兵”表示败坏的理解力和它所产生的虚假,如以西结书:
阿荷拉归我之后行邪淫,贪恋所爱的人,就是总督和领袖,他们都是可爱的少年人、骑着马的兵。她妹妹阿荷利巴贪恋亚述人,总督和领袖,就是她的邻舍,就是穿极华美的衣服、骑着马的兵,他们都是可爱的少年人。(以西结书23:5,6,11,12)
“阿荷拉”表示败坏的属灵教会,就是“撒玛利亚”;“阿荷利巴”表示败坏的属天教会,就是“耶路撒冷”;因为属于撒玛利亚的以色列人代表属灵教会,而属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代表属天教会。“亚述”和“亚述人”表示反对信之真理的推理(1186节);“骑着马的兵”表示败坏的理解力,虚假由此产生。
哈巴谷书:
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的民族,向宽阔之地进发,占据那不属自己的住处;他们的马比豹更快,比晚上的豺狼更猛。他们的马兵散开,马兵都从远方而来。(哈巴谷书1:6,8)
“迦勒底人”表示那些陷入虚假,但外在看似处于真理的人,因而表示对真理的亵渎,而“巴比伦”表示对良善的亵渎(1182, 1368节)。“向宽阔之地进发”表示摧毁真理。“宽阔之地”表示真理(参看3433, 3434, 4482节)。由此明显可知,“散开、从远而来的马兵”表示属于败坏的理解力的事物,因而表示虚假。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